各党支部、各部门:
中国共产党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已于12月3日顺利召开,孙晓文同志在会上作了《不忘初心再出发 强基提质勇创新——为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行业高职院而努力奋斗》的党委工作报告。报告经大会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组织学习,做好贯彻落实!
特此通知。
中共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委员会
2018年12月5日
不忘初心再出发 强基提质勇创新
为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行业高职院而努力奋斗
——在中共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8年12月3日)
孙晓文
各位代表、同志们:
受学校党委的委托,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
中国共产党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学校实施“十三五”规划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团结带领全校党员和广大师生员工,不忘初心再出发,强基提质勇创新,为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行业高职院而努力奋斗。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与体会
过去的五年,是我校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住建厅、省教育厅等主管部门的悉心指导下,在常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党委团结带领广大师生员工,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顺利完成“建成新校区、升格高职院”两大历史性任务,办学规模稳中有升、办学层次实现突破、办学质量持续提升,各项事业取得重大成就。
(一)坚持党的领导,党建工作不断强化
意识形态工作有新举措。落细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成立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各项制度,意识形态阵地不断得到巩固。
党的政治思想建设有新作为。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初步建立十大育人体系,“解难题、抓试点、求突破”主题活动初步解决了学校发展中的一些问题。
基层党建有新成绩。全面落实《普通高等学校党建工作基本标准》,将全校基层党支部调整为12个,开展党建工作督查,支持引导基层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创建工作。
干部队伍建设有新动作。完成了新一轮中层干部竞聘轮岗、全员竞聘,重视干部梯队建设,开展了优秀年轻干部后备人选推荐工作。
统战和群团工作有新氛围。建立健全统战工作机制,畅通党外知识分子知党明政、建言献策的渠道,积极支持民主党派开展活动,建成二级分工会,坚持开展工会群体活动,建立健全关工委组织,关心退休老同志的生活,不断强化共青团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
(二)入驻新校区,绿色校园全面建成
学校殷村新校区历经8年建设,2014年10月全面建成投入使用。新校区以“绿色校园”为总体目标,积极响应国家绿色发展战略,引领建设行业转型发展,综合运用了50余项绿色建筑技术,绿色建筑达97.2%。积极开展海绵校园建设与研究,大力宣传绿色理念与文化。成功承办了全省绿色校园建设现场观摩会等重大活动,先后接待各类参观考察近5000人次,绿色校园建设成果获得广泛好评。获评省内第一个以校园为单位的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示范区、“江苏省绿色建筑创新奖”一等奖、江苏省人居环境范例奖、建设部科技示范工程项目、中国高校教育节能示范单位等,绿色品牌影响不断扩大。
(三)提升办学层次,高职学院成功创建
升格创建高职学院是全校上下长期以来的共同奋斗目标与理想追求。通过与常州市职工大学实施资源整合、在校内广泛开展高职教育思想大讨论、奔赴全国各地学习兄弟院校成功做法与经验,全面提升学校内涵质量与办学水平,全面谋划、高效推进高职院创建工作。2015年2月,省政府正式批复同意建立“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实现了学校办学层次的重大跨越。
(四)提升治理水平,高校体制初步构建
制定发布了学校《章程》,建立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制定了《党委会议事规则》、《“三重一大”实施细则》等系列规章制度,成立了首届办学理事会和学术委员会,“党委领导、校长负责、专家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的高校办学体制初步建成。全面推进规章制度“废改立”工作,《绩效工资管理办法》、《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重大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等一大批重要制度先后颁布。高校管理体制机制的建立,为学校在新时代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动力保证。
(五)科学设计布局,发展规划稳步推进
2016年,制定了《“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组织编制了专业建设等7个专项规划和6个教学院(部)发展子规划,扎实推进各项规划落地实施。有步骤的推进实施《管理水平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和《创新发展项目(任务)三年行动方案》。召开了办学30周年学校战略发展研讨会,省市领导、行业企业专家学者来校,为学校发展把脉,进一步明晰了发展方向。
(六)坚持人才强校,师资队伍不断优化
五年来,学校师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共拥有教职员工430余人,其中校内专任教师323人,师生比从2015年的1:18提升至1:17,校内专任教师硕士以上比例达60%,“双师素质”比例近70%。培养博士1名,送读博士3名,新增正高职称8人,新增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4人,高校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2人、省产业教授1人。按1:200标准配备了辅导员。师资队伍能力水平的不断提升,为学校快速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
(七)彰显质量立校,内涵建设持续深化
专业建设不断加强。坚持新专业开发,专业总数已达32个,建成校级专业群2个,专业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修订、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所有专业实行双证书制度,品牌专业、精品课程、重点教材、教学资源库、教学团队等有序推进。
校企合作成效突出。深入推进与行业、企业产教融合,召开了特级建筑企业、物业管理企业合作洽谈会。订单培养专业达到17个,深度合作企业增至35家,新增企业学院6个、现代学徒制合作企业4家。与企业共建了上海世家学院、亿造装配式建筑学院等,开启了校企合作育人新模式。
建设质量保证体系。制定了专业建设、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国有资产管理、《质量手册》等五个质量标准体系;颁布“1+7”二级部门、二级单位工作诊断与改进实施办法;加强督导队伍建设、完善督导及其管理机制,不断规范质量管理,全校质量保证体系初步建成。
科研能力显著提升。召开科研工作会议,理清思路、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强化意识;借助“1-135”主题活动、专家讲座、推送辅导材料、组织学术沙龙,实施科研骨干培养工程,加强科研能力建设;制定出台《科研项目管理办法》、《重大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等一系列制度,为科研工作提供制度保障。五年来,完成市厅级以上纵向课题119项,其中省级以上课题25项,纵向课题科研到账经费150万,横向课题科研到账经费1312.62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20篇,科研成果数量与质量提升明显。
各类大赛捷报频传。逐步完善国家、省两级技能竞赛参赛体系,积极开展校级技能文化节。五年来,共获国家级技能大赛一等奖22项,省级一等奖16项;2018年首次参加世界技能大赛,进入全国前三名。先后承办了全国建设类院校建设职业技能竞赛、世界技能大赛混凝土建筑赛项、全省物业管理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社会知名度不断提升。
大学生思政工作扎实有效。不断完善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的班集体建设德育模式。积极探索高中后、初中后生源共存条件下的学生管理模式。修订《学生管理规定》等一系列制度,举办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德育论坛等,不断完善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体系,“三色文化”育人体系初显成效。建设运行了大学生事务发展中心,重视贫困帮扶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招生就业态势良好。升格以来,学校的招生形式扩大到7种形式,招生区域扩大到15个省份,初中后招生规模稳定,高中后招生规模持续增长,2018年首次实现招收高中学生数大于初中学生数。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专业对口率和就业满意度高。升本渠道通畅,每年有40%以上的应届毕业生通过专转本等多种形式进入本科阶段学习。
国际合作取得突破。与英国索伦特大学、新西兰ARA坎特伯雷理工学院、日本岐阜工业高等专门学校等国外高校续签或新签了合作协议。累计有40名同学赴英国、新西兰继续深造。组团或派送教师赴新西兰、澳大利亚、德国、日本等交流培训。2017年,学校首次派出学生赴日本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与加拿大木业协会的合作持续推进,社会影响良好。
(八)坚持一体两翼格局,服务社会彰显实力
加强与地方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合作,不断开发新项目,稳定培训规模;加强与本科院校合作、推进校外办学点建设,扩大成人学历教育范围;参与社区教育,寻找新的服务增长点;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完善课程体系,优化管理制度、强化质量管理。近五年来,年均开班130期以上,培训规模年均超10万人天、技能鉴定年均超2500人次、函授招生突破1000人、专接本等自考助学班招生近600人,学历继续教育在籍人数超3000人,自考总平均通过率达95%,社区教育年均授众超800人次。学校评为中国建设教育协会继续教育先进单位。学校下属的江苏城建校建筑规划设计院、江苏城建校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常州市城建艾科绿色技术有限公司等三个科技服务实体近年来总产值明显提升。
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历史性的,五年来的提升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2018年3月,我校首次进入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800强,江苏省第60强。
同志们,五年来的成就,是学校党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更是全校广大师生员工共同奋斗的结果。学校各项事业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省委、省委教育工委、省住建厅党组、常州市委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各民主党派、党外知识分子和离退休老同志的积极参与、大力支持。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党委,向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们,向为学校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老领导、老同志们,向兢兢业业、勤奋工作的全校广大党员干部、师生员工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五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主要有: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把握正确方向。全面贯彻党的职业教育工作路线方针,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才能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师生成长。我们坚持促进学校事业与师生员工同步发展,不断提升师生员工的幸福感与满意度,为学校发展提供动力源泉。
——始终坚持立足行业,服务地方发展。只有主动对接行业转型升级发展要求,对接社会需求,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才能真正体现学校的办学使命与价值。
——始终坚持特色发展,做亮城建品牌。我们坚持发挥自身特色,打造绿色校园品牌,讲好城建绿色故事,传播城建绿色声音,走出了一条具有城建特色的发展之路。
——始终坚持团结务实,明志而笃行。实践证明,学校一切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我们有一支团结、奋进、务实、有为的战斗团队。万众一心、精诚团结、砥砺前行,我们的事业必将一往无前。
我们清醒的看到,学校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广大党员干部、教职员工的能力与学校升格之后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对照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创新发展的要求,我们在制度、专业、课程、队伍、基地建设和教学质量等各方面上还存在短板;对照服务产业转型发展要求,我们在育人理念、产学融合深度、科技服务水平上还有待提升;对照城建师生对建设幸福美好大家庭的期盼,我们在机制、环境、条件、文化建设和服务保障水平上还亟需加强;对照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我们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领导干部务实担当作风、党员示范争先作为还存在不足。总体上看,我们还处在升格后的完善期。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我们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我国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经济新常态对职业教育发展有着巨大需求。服务“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强力推进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极其旺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长江经济带、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都为我校新一轮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学校事业将步入大发展、大提升、大跨越的历史时期。
同时,我们应当看到当前学校面临的外部挑战,主要有:高职生源增幅不大,高职院校生源竞争日益激烈,生存压力有增无减。省内各类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实力雄厚,发展强劲,开设建设类专业的省内高职院校办学时间长、历史久、实力强,我校在办学投入、社会影响等方面差距较大。建设行业转型升级带来的产业结构、知识需求、人才体系的重大变革,给学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未来五年工作的思路、目标与任务
同志们!过去的成绩已载入史册,困难、机遇与挑战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作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号召。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全国教育大会指明了实现教育现代化、实现人力资源强国的奋斗方向。我们应当克服困难,抢抓机遇,直面挑战,从严治党、从严治校、从严治教、从严治学,进一步增强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用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执着的努力,不忘初心、强基提质、勇于创新,努力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行业高职院!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不能忘记学校诞生时确立的为我省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历史使命,不能忘记举办行业满意、地方满意、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崇高理想,不能忘记近十年来我们谋求升格的一切努力、为谋求更高更好事业发展平台的奋斗历程。
强基提质,方可发展。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与国内高水平高职院校相比,我们还存在明显差距。全校广大教职员工要以二次创业之决心,沉下心来,挖问题、补短板,不断夯实各项基础工作,不断提升各类内涵质量,为学校事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勇于创新,方能飞跃。改革和创新是实现学校跨越前行的根本动力。我们必须跟上时代,敢为人先,不断认识规律,大胆实践,不断推进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文化创新,才能实现学校新的腾飞。
(一)未来五年工作的总体思路与目标
未来五年,学校发展的总体思路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伟大旗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行业特色型高职院校”的发展定位不动摇,坚持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建设类高职院校的长远目标不动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能力提升为核心、以校企合作为抓手,强化内涵建设,着力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合作的整体水平。
未来五年,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面提升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特色化、国际化发展水平,基本建成“高水平有特色的行业高职院”。主要目标包括:学校综合实力排名升至全省高职院校、全国建设类高职院校中游;学校的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9000人;学校现代大学治理结构体系基本完善,办学竞争力和办学水平显著提升;学校的绿色发展、绿色教育全国知名;学校与全省城乡建设行业企业联系紧密,基本满足行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学校的国际合作交流品牌初现。
学校更长时间的发展目标是:从2025年到2035年,升格后的第二个十年,也就是建校50周年时,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建设类高职院校”。主要目标包括:学校综合实力排名升至全省高职院校、全国建设类高职院校上游;学校的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超过10000人;学校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社会影响力和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学校的绿色发展等若干领域国际知名。
(二)主要任务
为实现学校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行业高职院目标,今后五年的重点任务是推进实施“十大任务”。
1.强化提升育人功能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面推进十大育人体系建设,强化提升育人功能。通过顶层设计,系统统筹,逐项深化,构建内容全面、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的思政工作体系,形成全方位育人格局。要积极探索强化课程育人,深化完善组织育人,规范提升管理育人,扎实推进实践育人,孕育积淀文化育人,创新提升心理育人,精细深化服务育人,有机融合资助育人,创新激发科研育人,整合升级网络育人。
2.完善办学体制机制
依托江苏省建设教育协会,搭建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省内外建设类职业院校共同参与的集团化办学平台。加强理事会建设,健全理事会制度,加强社会合作,扩大决策民主,争取办学资源、接受社会监督,促进学校科学、健康发展。稳步推进二级管理,逐步实现人财物管理重心下移,激发二级学院活力。继续推进制度“废改立”,着力提升制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形成以《章程》为总纲、以基本管理制度和具体规章制度为主体的制度体系。建成“五域协调、三层递进、二元同构”质量保证体系,加快信息平台建设,优化激励与约束制度,启动质量文化建设工程,营造人人追求研究创造质量的氛围。逐步凝练以标准化为目标的办学理念。
3.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优化专业布局,面向建筑产业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建立协同发展和动态调整机制。建立专业剖析制度,在坚持建设领域的大前提下,延伸专业范畴,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升级传统优势专业,培育新兴专业、淘汰过时专业,打造高水平专业。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适应高考招生改革新形势,注重学生结构差异,实施学分制改革,推进分层分类教学,制度化开展课程标准的开发和论证,重视教学内容的两次开发,进一步完善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优化中职与高职,高职与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衔接培养体系,拓展与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试点;推动课程教学改革,严格课堂教学管理,强化课程教学实效。完善教学实践保障,完善实训室建设规划、实践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加强实验实训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应用技术研发水平。
4.全力服务学生成长
坚持职业生涯规划德育特色,深化“三色文化”体系建设,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大力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人文、身体心理、创新创业等素质,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和自主发展。制度化推进班集体、文明宿舍和社团建设,发挥学生自我管理、服务、教育和监督作用。强化经济、学习和心理困难学生的教育管理,完善奖勤助贷服务体系。完善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立工作机构、搭建实践平台,强化就业创业服务。打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品牌,建设好学生第二课堂。加大招生宣传力度,不断扩大招生规模,提高生源质量。加大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合作,拓展就业渠道,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和充分就业,不断提高毕业生离校就业率、初次就业率和年终就业率。充分发挥招生与就业联动作用,实现招生就业“进口”与“出口”的良性循环。
5.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创新教师引培机制,加大高学历、领军型人才引进力度,建设优秀教学团队,鼓励中青年专任教师攻读博士学位,争创省级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和政治思想建设,完善教师考核体系。加强教师基本能力建设,引导和鼓励教师在本岗位彰显“工匠精神”。大力推动实践教学能力建设和高端人才建设。建立和完善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制度体系,完善人才引进办法严把人才入口关,进一步完善岗位设置和聘任制度,完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制度,完善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实施教师阶梯成长计划。
6.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强化产教融合推进体系,以“政、行、校、企、园”五方联动为目标,深入推进大企、名企合作战略,充分发挥办学理事会的桥梁作用,建立健全政府、行业、园区、院所常态化协同育人机制。推进产教融合载体建设,高水平建设省级产教融合创新实训基地。拓展校企合作深度,以促进合作开发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培养教师队伍、开展技术研发为抓手,进一步优化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建立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室(基地)促进机制,加强顶岗实习管理,大力推进现代学徒制和混合所有制学院建设。
7.拓展科研服务能力
发扬成绩,推动科研工作跃上新台阶。创新科研方法,改善科研条件,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规范过程管理,以课题(项目)研究提升教师水平,提高工作质量;推进学术带头人培育工程、科研骨干培养工程,培养科研领军人物;引导科研团队、教师与政府组织、行业、企业深度合作,解决行业企业的现实问题。提升质量,树立培训与三产品牌。不断深化与政府、行业、企业的合作,不断开拓继续教育市场;创新管理体制机制,调动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规范工作过程、提高过程质量,优化师资结构、提升师资水平;创新教学方式,实现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统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集中培训与送教上门协同。保障校办企业发展条件,提高校办企业实体效益。
8.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国际化办学思路。提升与英国索伦特大学合作水平,从单向生源输出、短期互访交流,逐步向课程与标准引进、师资定期培训转变,积极开发中英合作办学“专升本直通车”项目。加深与加拿大木业协会合作,探索“中加现代木结构建筑国际学院”架构的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学校现代木结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行业办学优势,主动对接省内具有海外工程承包资质的特级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参与企业海外项目外籍员工技术培训服务,拓展“走出去”的平台。积极创造条件参与江苏“一带一路”合作倡议项目,建立“鲁班工坊”,招收国际留学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培养世界工匠。
9.做优绿色发展品牌
实施“绿色学校”创建工程。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做好新一轮校园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健全和完善绿色校园运行管理制度,编制《绿色校园运行管理手册》,形成“上下结合、多方联动、全员参与”的绿色校园科学运行机制。加强建筑与设备运行数据分析研究,合理管控能源资源消耗,实施绿色采购,建设节约型校园。学校既有建筑申报并取得绿色运行标识,建成国家绿色示范校园。普及各专业绿色通识课程教育,增强学生绿色生态环保意识。开展绿色部门、绿色班级、绿色宿舍评比工作,加强学生绿色社团建设,发挥师生在绿色学校创建中的主体作用。不断完善校园绿色科普资源建设,构建校园绿色生活积分系统,倡导师生绿色生活方式养成。加强绿色校园研究与对外交流合作,全面总结绿色校园建设经验,冲击“全球可持续发展校园先锋奖”。
10.提升基础保障能力
加快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优化信息基础设施环境,开展“智慧教室”、“掌上校园”、“云课堂”等项目建设,促进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管理、服务等诸领域的广泛应用,方便广大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改善教学环境,全面实施教学硬件设施设备更新。有计划加强图书馆馆藏建设,丰富馆藏图书种类,建设校园特色书店,加大图书馆文化布置和设施设备投入,把图书馆建成师生最向往的“精神家园”。做好校园绿化、美化工作和校园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校园环境育人功能。坚持“三服务两育人”宗旨,实施高水平后勤保障能力建设,加强对委外后勤服务企业监督考核,不断提升师生对后勤服务的满意度。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建设,保障安全管理技防、物防投入,定期开展各项应急预案演练,杜绝各类安全责任事故发生,坚决打击面向学生的违法犯罪行为,增强广大师生安全感。持续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稳步提高教职工收入,推进教师公寓建设,重视师生身心健康,关爱和帮助特殊困难师生。
三、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同志们!坚持党对学校事业的全面领导,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组织工作会议和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坚决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切实强化管党治党责任,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于学校事业发展全过程,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更好地承担起创建高水平有特色的行业高职院的历史重任。
(一)把牢政治方向,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继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严格执行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强化党员干部“四个意识”,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全面学习贯彻《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要进一步强化党委领导责任,提高政治领导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政治生态。严格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完善对职能部门、二级学院(部)和中层干部党建思政工作的考核评价,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每一个支部。
(二)统筹思政工作体系,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始终把意识形态工作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严格意识形态主体责任制,不断完善意识形态工作机制,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努力形成覆盖全面的意识形态把控体系,防范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组织召开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发展论坛,加强校园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与管理。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重视思政工作队伍建设,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全面提升,引导全校师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三)夯实基层党建,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以“强化五个基本、建强组织体系”为总抓手,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用五年时间推动各基层组织有典型、有风景,创建各自品牌。优化二级党组织设置,切实推进和实施教工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重视学生党支部建设。深入推进学校《党支部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诊断与改进实施办法》,着力推进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进一步规范和落实好“三会一课”等组织制度,严格规范党费的收缴、管理和使用。持续开展“双抓双促”大走访大落实活动,完善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党员联系师生制度。持续推进基层党组织“书记项目”、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制度,切实提高基层党建实效和水平,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四)抓好党员干部队伍,深入推进党的作风建设
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干部“五大体系”要求为根本遵循,从“育、选、用、管”各环节抓牢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干部和人才培养培训平台和机制。加强“选人用人”整体把控,强化人才选拔过程的政治把关,研究制定干部队伍建设的中长期规划,有计划的精准培养核心岗位业务骨干。优化干部考核制度,探索建立干部攻坚克难、担当作为的鼓励激励机制。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层次,加强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力度。重点以“工作目标责任制”为基本方法,以“解难题、抓试点、求突破”为抓手,加强干部和部门作风建设,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创新工作实效。健全党员党性定期分析、民主评议,不断激发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内生动力。选树先进典型、表彰优秀党员,彰显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五)坚持贯穿始终,不断完善党建制度体系
不断适应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的新要求,全面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强化“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快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学校党建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以深入推进质量诊断与改进为抓手,继续梳理、健全学校党建各类规章制度体系,加强依法治校、依规管校。
(六)落实两个责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向纵深发展
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深入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强化政治监督,层层分解责任,层层传导压力,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落深落细落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践行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严格执纪审查,把政治纪律执行情况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强信息公开,推进党务公开,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加强党风廉政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决查处违规违纪行为,努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
(七)汇聚集体智慧,形成学校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学生代表大会制度,健全工会各级组织,不断提高学校管理民主化水平。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发挥共青团党的助手与后备军作用,支持按照各自章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进一步加强统战工作,深化统战联系制度,注重发挥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知识分子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作用。加强退休党建工作,不断提升服务离退休教职工工作水平。加强关工委工作,关心青年教工和学生的成长。加强校友与母校的良性互动与交流合作,推动校友工作再上新水平。深入了解师生的所思所虑所盼,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切实关心解决实际问题,增加师生员工对学校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同志们!时代赋予了高职教育发展新的机遇,也带来新的挑战。我们要团结一心,奋力拼搏,力争上游。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站在八百亩欣欣向荣的绿色土地上,吸吮着三十二年来建院发展奋斗积累的精神养分,拥有三万名校友的磅礴之力,我们坚信,在党委领导下,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下,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必将大显身手、大有作为。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坚定的信念、饱满的热情、理性的担当、创新的思维、务实的作风投身于高职教育事业,全力谱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城建篇章!